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介休男童被逼吃粪便” 官方通报“和解”缘何引舆论反弹

“介休男童被逼吃粪便” 官方通报“和解”缘何引舆论反弹

发布时间:2023-07-10 15:58 分享到:

分析师说:

官方回应要以事实陈述为主,避免主观“下结论”;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关注弱势方,向弱势方传递官方姿态;倾听弱势方的合理诉求,让弱势方与官方产生强关联。

近日,一段“男童被逼吃粪便”的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梳理媒体网民观点和事件整体发酵路径发现,围绕这一事件的讨论更多聚焦于前后反复出现的四个“和解”。

官方首度通报:双方家长已经达成“和解”

在6月30日视频开始传播后仅1天时间,官方就在7月1日及时发布“情况通报”,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处理方式等均作出说明。及时反应、公开信息的回应态度本应为有关部门在事件处理中赢得先机,但由于回应文本自身存在的部分硬伤,引发了媒体和公众新一轮的追问。

首先激起公众情绪的信息点为“严厉批评教育”和“赔礼道歉”的处置方式,与视频中“逼迫吃粪便”的欺凌方式形成巨大反差。网民质疑情节如此恶劣、严重冲击人们的情感底线的欺凌手段,怎一个“严厉批评教育、责令严加管教”就能了事?“红星新闻”评论指出,此事的恶劣影响,显然有必要让欺凌者得到更深刻的体认和反思。无论如何,学校老师或者家长都不能训诫一番、赔偿一些损失就再无下文,或者随热点变冷而不了了之——如此“扬汤止沸”式解决校园暴力事件,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给潜在的“准欺凌者”传递错误信息,不可不谨慎。

此外,涉事当事人——欺凌者及受害者在官方通报的文本中被统称为“未成年人”,这一模糊化称呼被质疑存在“从轻处理”的嫌疑。“极目新闻”发文敦促警方“依法办案”,文章援引“汾阳发布”曾公布的一起未成年人欺凌案,其中2名参与欺凌的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认为“男童被逼迫吃粪便”的情况通报中,并未明确3名施暴未成年人的年龄。而在刑法中,未成年人并非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进行有详细的划分。若官方在通报中可明确涉此事件未成年人的具体年龄,方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的处理方案提供依据,提升处置的透明度。

最后,“双方家长已达成和解”成为激荡起公众情绪的一块巨石。孩子遭受可能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凌辱,官方在没有任何解释说明的情况下僵硬给出一个和解的“大团圆”结局,实在难平公众疑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众多关于欺凌者个人身份、受辱男童家庭情况的“人肉”信息,质疑事件处置存在“逼迫”手段的可能,并将话题延伸至对弱势群体的欺凌。基于此,“南都快评”指出:“和解不该只是双方家长的事,更不能成为一种被迫不得不选择的纠纷化解路径。官方通报一发,不一定就所有疑虑顷刻间顿消,要允许社会各方在持续的表达和互动中最终达成法治共识。‘被逼吃屎’事件是怎么和解的,介休警方就不妨进一步通过以案释法来回应公众关切。”相关信息提醒官方部门在发布通报信息过程中,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同时,也要兼顾“情理”和“法治”的平衡。

家属回应:围绕4.5万元出现的2次“和解”

被逼迫吃粪便男童父亲两次回应媒体采访,出现了“4.5万元和解”和“否认和解”的反转剧情。

在7月4日媒体公布的男童父亲回应信息中,首先被注意到的是从调解之初“对方只愿意出几千块钱”到“过了十几天给了45000元”的数额差异。部分网民认为4.5万元实在少得离谱,甚至无法覆盖孩子后续精神治疗的费用;也有网民认为4.5万的“和解费”是对受害家庭的再度欺凌,微博网民@夏天_7评论称,“金钱本无法弥补孩子身心受到的巨大伤害,并无意给这份伤害赋予具体的价格,但4.5万真的不是在欺负老实家庭吗?”;也有网民提出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

网民评论

来源:新浪微博

此外,“(6月30日)半夜十一点到派出所,(7月1日)凌晨快三点办完(达成和解)”的时间信息,让公众产生了官方逼迫和解的猜疑和官方处置“和稀泥”的观感。叠加相对贫困的家境、没有工作能力的母亲、当事男童因受到刺激仍在接受治疗的因素,如此“和解”难平舆论愤怒情绪,众多网民表示难以理解。

1天后,媒体追问当事男童父亲的结果出现变化,即确已收到45000元,但对和解一事表示否认。父亲的此番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舆论“恶劣欺凌被轻易放过”的担忧,有网民评论指出,“(公众)此番对事件的关注表面上欺负的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小孩,实际上是欺负整个弱势群体!还这个孩子公道,实际就是保护我们更多孩子免于霸凌的环境。”

反转的出现到底是信息传播中“断章取义”的误解,还是公众舆论加持下“弱势群体的胜利”,成为解不开的罗生门。

官方再度回应:不存在逼迫和解

面对事件的反转及媒体公众的追问,介休市委市政府工作专班7月6日再度发布通报,对欺凌事件的详细情况进行了新一轮的公开,对事件当事人具体年龄、家庭情况、调解过程、受害者治疗进展等一一进行详尽说明,回应舆论关切。带有主观定性意味的“和解”一词也转换为“李某某及其家属已经接受郎某1等三人及其监护人的当面赔礼道歉”的客观描述。

此次官方的再度通报中亦明确了被欺凌儿童的治疗情况及相关部门的进一步举措,具体包括心理疏导、调整学区就读、对其学习、生活给予帮助,针对被欺凌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介休市委、市政府安排民政、教育、司法等部门及张兰镇给予进一步帮扶;并表明将改进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另外需注意到,本次再度通报的发布主体为“介休市委市政府工作专班”,与首次通报中的发布主体“中共介休市委网信办”相比发生明显变化。这一变化首先呼应了首次回应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开展调查处置工作”的承诺,不仅让首次通报内容真正落到实处,表现出动态发布的积极作用,更是凸显了官方对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此外,以工作专班为发布主体,更增加了通报中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提高了再度通报传播的有效性。

官方舆情处置带来的启示

官方回应以事实陈述为主,避免主观“下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官方处于天然的强势地位,习惯于以主观姿态给行为下定义,比如,官方在首度回应中,声称“双方家长已达成和解”,这便是官方强势姿态在互联网舆论场上的典型呈现,难免会让互联网舆论产生弱势一方“被迫和解”的解读。反观官方第二次回应,详实公布了官方自6月21日以来双方家长的沟通进展及官方的处置情况。用事实性描述代替初次通报的主观性结论,用详尽的事实打消舆论的顾虑,推动事件舆情的化解。

官方要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关注弱势方,向弱势方传递官方姿态。初次通报中,核心内容是:“警方对施害方监护人‘严厉批评教育’,责令严加管教并赔礼道歉;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初次通报,内容洋洋洒洒,对事件中最核心的受害者的关注却仅此一句,显然没有抓住重点。反观官方第二次回应,对受害者李某及其家庭做了深入了解,“针对其家庭的特殊情况,介休市委、市政府安排民政、教育、司法等部门及张兰镇给予进一步帮扶”。关注的重点一旦转移到弱势方,官方的处置思路和方式变得十分高效。

倾听弱势方的合理诉求,让弱势方与官方产生强关联。在官方的第二次通报中写到“应家长要求,新学期将安排李某某调整学区就读,并对其学习、生活给予帮助”。“应家长要求”这是弱势方合理诉求的表达,官方据此的处置不再是“想当然”,而是切合实际,由此,官方与受害者产生了强关联。在类似霸凌事件中,往往都会有明确的受害方,若想舆情降温,首要的是回应受害者的合理诉求。官方再度回应涵盖:心理健康、转校、赔礼道歉,乃至对霸凌方“记过处分”,最大程度来满足受害者诉求,从根本上消除后续舆情进一步升温的土壤。

话题舆情概述

话题信息量趋势图显示,7月1日起,#3名未成年人逼1名未成年人吃粪便#话题随着欺凌视频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及官方首次通报回应的发布进入公众视野;7月3日,#官方通报小男孩被逼吃粪便#话题下公布欺凌者未成年身份及“批评教育”的惩戒方式使得话题讨论量激增;至7月4日,#被3名未成年逼吃粪便男童父亲发声#话题热度攀升,4.5万元的“和解费”与男童精神受刺激正在接受治疗的事实冲击,形成舆情热度波峰;随着男童父亲再次发声否认和解,7月5日,话题信息量再次出现回升;至7月6日官方再度发布通报,让事件热度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话题整体趋势图

来源:人民众云

人民众云数据显示,话题内容主要传播渠道为微博,占比为85%;其中呈现为敏感负面情感特征的内容比例高达86.34%;网民讨论主要聚焦于逼迫男童吃粪便的欺凌手段、当事人均为未成年人的调查结果,以及4.5万元的和解方案。

信息渠道分布

来源:人民众云

情感占比分析

来源:人民众云

热词云图

来源:人民众云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dB_I9Tt2RRUxpEVB5jFhg)

机构简介|网友建议|在线评论|一键举报|举报查询

举报电话:0573-82856063    举报邮箱:jiaxingjubao@163.com

  备案:浙ICP备16024883号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